怎樣應付你的神經質
劉家煜 陽明醫學院榮譽教授
資料來源 宇宙光
K從XX醫院的門診部走出來,拖著沈重的腳步,懷著一顆憂急的心,醫師的診斷,證實了自己多久以來的預感:K患了一種「焦慮性的神經病」(或稱心理病,精神官能症)。就來並沒有什麼嚴重,他每天照樣工作,如果他不告訴別人的話,人家未必能覺察到,祇有他自己知道這個磨人的「焦慮性神經病」,帶給他難以形容的苦楚。多少次當K獨處斗室,或在萬籟俱寂的深夜裡,徘徊尋思,或仰視蒼天,內心禁不住發出一個怨憤的疑問:「為什麼是我?」「為什麼老天爺要讓我受這種痛苦?」
神經質的起源
筆者建議用神經質一詞來稱呼這些人,在語意學上不如「神經病」「心理病」「精神官能症」等那樣嚇人,至於神經質的起源,可分為潛在的和誘發的兩種原因。
潛在的原因,則是個體在發展的過程中,受到了不利的影響;主要有下面七點:一、遺傳上的缺陷;二、體質的衰弱;三、缺乏母愛;四、早期的心理創傷;五、致病的家庭環境;六、病態社會的影響;七、不充分的自我架構。
一個人如果在他早期的生活中,有了以上各種不利的因素,潛伏在他的人格深處,一旦遭遇到心理上的打擊,或慢性的壓力,就很可能誘發他的神經質的現象。所有的心理病或神經病的發生,都是經由這一過程而來的。
焦慮性神經質的徵狀
K所意識到的症狀,和他翻閱變態心理學書籍,所描述的大致差不多:那就是飄盪不定的焦慮感,對事或對人的恐懼,心情抑鬱,持續性的肌肉緊張,遇事猶豫不決,容易挫折失望,睡眠不良,身心疲乏;此外書上所沒有提到而他自己經驗到的如:不能集中注意,思慮煩擾,過度敏感,缺乏自信,有自卑感,在學業和工作上的成就低於自己的能力等等。
這些徵狀使他感到苦惱、無助,雖然家人能體諒他,可是這許多委屈、痛苦,向誰去訴說?有誰能完全了解自己的苦惱?每次想振作起來,掙脫那無形的枷鎖,然而欲振乏力,屢試屢挫。自忖這個十字苦架,不知要背負到幾時才能解脫?
求醫
經過幾次精神科醫師的診治,每次都是開些鎮靜劑之類的藥,吃了之後症狀雖能暫時減輕,但不久又恢復了老樣子,這似乎不是根治之道。心理治療也嘗試過,醫生詳細地盤問他從小到大的生活史,要他毫無保留地說出來,因醫生說一切行為都是有原因的,K之所以造成今天的心理困擾,必定和他過去的生活有關;此外,醫生還給他做過心理測驗,說是用來幫助診斷病因的。總之凡是他能想到的與症狀有關的事情,不論如何微不足道,K都和盤托出,因為他實在迫切地想藉著醫生的幫助,早日恢復自己的健康,和身心的活力。
因此當K大半絕望地問我:「神經病可以治療嗎?」使我想起了一本變態心理學(註一)書上的記載,我把這本書找出來翻給他看:艾森克(Eysenck 1967)估計,未經心理治療,光因時間的過去而使神經病人痊癒的,佔有百分之五十到七十,這是個很高的比率。其次,斯蒂文生(Stevenson 1961)研究二十個自行恢復正常的神經病例後,發現有利的恢復過程有以下五點:
一、 對過去痛苦經驗的敏感度減低,並經由回憶、語言或同化作用,將這些經驗與新的愉快的經驗相連繫。
二、 從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人物,得到了過去所沒有的尊敬和情感上的支持。
三、 新的行為模式的形成,使他學習更為有效的行為。
四、 新的生活情境,要求他作不同的反應──例如過度保護他的母親去世了,強迫他採取新的態度,負起新的責任
五、 產生恐懼、羞愧、或失望的動機之改變。
這些研究資料的發現,無疑的對K產生一種心理上的鼓舞作用,帶給了他希望的火花。
自我教育和再教育
光知道書本上的理論,如果不把這些理論運用到生活裡去,仍然無濟於事;同樣的道理,和精神醫生的治療談話,應該不單是一種頭腦的活動,必需產生積極的教育意義。書本和醫生都是病人的老師,但學習改變這件事,完全要靠自己,沒有別人能代替的。
一個神經質的人,除了先天因素外,必然起源於缺乏某些正確的學習,或由於另一些錯誤的學習而造成的不適應行為。例如一個見到生人就害怕的人,顯然地在他社會發展的過程中,沒有學習到與人相處的技巧(或從來沒有受到鼓勵);另一種人,他一開口就會得罪人,或說話不當而令人厭惡,由於剝奪了與人交談的快樂,他自己又何嘗不覺得痛苦?
前者所需要的補救是學習怎樣和人相處,從一點點小小的接觸開始,慢慢地進步到在大庭廣眾之下,也能周旋於眾人之間;後者則需要重新學習說話的技巧,如何把攻擊性和不友善的語氣改正過來。這種人的存心往往都是好的,祇因年幼時不理想的教養方式,或缺乏良好的語言示範的緣故,使他無意中學得了不適當的說話習慣。
自我教育祇是把原來沒有學到的補足,這個比較容易;而自我的再教育,首先要洞察自己的錯誤學習,然後把一種新的理想的行為方式,去替代原有的不適當的行為,其過程要比前者困難得多。
近代心理治療的理論,都強調學習的重要性,因此我可以肯定地說:一個神經質的人,學習力愈大,學習正確行為的動機愈強,學習得愈快,他自癒的機會也愈大。因為基本上,心理治療是一種再教育的過程。
打破心理上的惡性循環
神經質的人大抵都有他特殊的心理上的惡性循環現象。以焦慮型的人來說,他的惡性循環往往是:1動機的衝突(例如攻擊本能和它後果的衝突)→2挫折與壓抑→3焦慮反應。由於焦慮感的原因,使他更不容易解決動機的衝突,因此週而復始,再回到惡性循環的第一步。
以抑鬱型的人來說,他的惡性循環往往是:1愛的對象的喪失(包括人、事、物)或重要慾望的不能實現→2挫折失望和自怨自艾→3沮喪抑鬱。由於心情的抑鬱,使他對喪失的對象更感可貴,於是又回到了惡性循環的第一步,然後週而復始。
哲理化的態度
西方有句很現實的俗語大意是「若你不能勝過他,就結交他。」我想這句話對神經質的人很有參考價值。我們可以把它改為:「若是不能克服你的神經質,不如與它和平共存。」
人的一生,橫逆之來是不可避免的:為什麼你能容忍盛氣凌人的上司,或蠻橫不講理的鄰居,卻不能容忍自己的神經質?焦慮和抑鬱確實使你難受,但是它們像天上的烏雲,雖然有時滿天陰霾,但還是有散開的時候,縱然那溫煦的陽光祇是短暫的一瞥,但你的內心可以肯定的說陽光就是那永恆的希望。
如果你在痛苦中,仍能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,和具體的生活目標,處處看那光明的一面,少去注意自己敏銳的感覺,把全部心力投擲在有意義的現實生活裡,至少在你的態度上已經戰勝了你的敵人。再者神經質也並非有百害而無一利的。它使我們人生的體驗豐富,使我們對同病者產生一種推已及人的愛心,而神經質對人最大的益處,莫過於幫助我們生長和成熟。
神經質像個竭力逗人注意的頑童,他耍出許多花招來,要困擾你,激怒你,但切忌和他針鋒相對,如果你對他不理不睬,淡然處之,他就無所施其技倆了
喜樂的心乃是良藥,憂傷的靈使骨枯乾
所有神經質的患者,都是心裡不快樂的人,不但不快樂,而且大多滿懷憂鬱,藥物和醫生祇能暫時解除他的不快和焦慮;至於心靈中真正的、永久的喜樂和平安,必需每個人自己去尋找。
本節的標題,是一位三千年前的猶太君王所羅門的名言,猜想他也曾一度是神經質的患者,然而因為他認識了宇宙間獨一無二的真神,由於這位神的恩寵,使他找到了人間一切智慧、知識喜樂、平安的源頭。筆者謹以這兩句箴言,伴隨著我虔誠的祝禱,送給一切在心靈上正處於苦難中的朋友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